无性恋者是对发生性关系没有渴望的人,这些人或与同性交往,或与异性交往,或者,对两者都不感兴趣。他们热衷参与社交活动,也不排斥感情生活,但就是对性关系没有欲望。伦敦圣巴索罗谬医院精神内分泌科的教授葛洛斯曼认为,基本上,无性恋与基因无关,因为无性不利于生物进化原理。大部分的心理学家认为无性恋是一种极端的行为。无性恋者则强调,无性恋是一种性向,并非不正常。
英国是个很奇怪的民族,杰瑞米.安帕克斯曼在他的《所谓英国人》一书中,开宗明义便说,英国人“被窝里搂着的是热水瓶而不是爱人的体躯─他们如何繁衍后代,至今仍是西方世界的一大谜团”。但是,克莱格只有四分之一的英国血统,另外的部分为俄国和荷兰。
无论如何,把克莱格的风流帐,阐释为“人性”,是很有意思的切入。过去十年,英国政治领袖的年龄愈来愈年轻化,唐宁街十号首相府的职员们也逐渐习惯听见稚子的嘻笑和哭闹声。一九九七年,四十三岁的布莱尔一家五口搬进唐宁街时,曾令从后栋办公大楼窗口可以清楚看到首相府内,孩子上下追逐的英国外交部官员,觉得很不习惯。但令人跌破眼镜的是,布莱尔在首相任内,居然还添了第四个孩子。
“他是怎么办到的?”“他还有时间和精力吗?”布莱尔哭笑不得的表示,“我是一个很正常的人,有一个很正常的家庭婚姻关系。”他并反问“这很奇怪吗?”
不知道是真不知道,还是故作无辜,布莱尔一句“这很奇怪吗?”恐怕踩到了很多人的痛处。根据英国国家统计办公室,十六岁到五十岁间的英国女性,每八人中便有一人没有性生活,七十岁以上的英国男性,每六人中便有一人没有性生活。这些人当中,超过半数有婚姻关系存在。
这个数据,实际上,并未让太多人感到惊讶。从某个角度观察,无性关系,似乎已逐渐成为现代英国,或者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社会现象之一。除有婚姻和伴侣关系的人没有性生活,及我们熟悉的异性恋、同性恋、双性恋外,实际上,无性恋(asexual)的比例也正急速增加中。今年三月,澳洲政府核发给一名“无性”英国人护照,性别栏上填写“不定”,虽然开了世界首例,但也说明,“无性一族”已成为现代社会的一员。
无性恋者是对发生性关系没有渴望的人,这些人或与同性交往,或与异性交往,或者,对两者都不感兴趣。他们热衷参与社交活动,也不排斥感情生活,但就是对性关系没有欲望。伦敦圣巴索罗谬医院精神内分泌科的教授葛洛斯曼认为,基本上,无性恋与基因无关,因为无性不利于生物进化原理。大部分的心理学家认为无性恋是一种极端的行为。无性恋者则强调,无性恋是一种性向,并非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