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菲是女同性恋的“老公”角色,童年几乎没有什么快乐时光,当父亲对她采取颇为严厉的惩罚措施时,母亲仅是在一旁任其发生,在背后对她哭泣,却无力阻止。少年时期的她从经受的那几次惩罚中萌生出了“想要一个像超人一样能随时出现保护自己的厉害角色”的念头。
随着时间过去,她也明白了“不可能出现那样一个角色”,而若要想保护自己,或者说想保护当时那个被惩罚而受到心理创伤的自己,“只能让自己强大起来。”
在这种经验下,父亲原本应有的“女儿保护者”地位现在空荡荡的,而母亲只采取了极为被动、消极的态度眼观其变,于是她只能让自己转化为另一个男性化的身份来保护自己。
女同性恋的心理起源
同性恋的起源向来是有很大争论的,主要有3种观点。
童年阴影
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认为同性恋是儿时的遭遇在潜意识中种下了异性恐怖的种子,所以成年之后便害怕与异性作性的接触。
环境的影响
由于与异性交往受挫造成的人际关系的不愉快经验妨碍了他们正常的心理发展。
激素水平
生物学上主要观点是激素水平存在着决定性作用,不过大多数女性同性恋者在青春期后的激素水平是正常的,只有约1/3的女同性恋者雄激素水平高于平均值。
据金赛和亨特的调查报告统计,约有8-12%的妇女有同性恋行为或是曾表达过这种欲望。观点3已经已经证实不是女同性恋的主因,女同性恋更多源于心理的因素,也就是童年或者环境的影响。
女同性恋的自我认知
在女性与女性的日常交往中,由于不涉及性吸引的部分占据了主导地位,更多的是情感的依赖为主,性为辅,女性可能没有意识到,或是不愿承认她们自己会成为同性的性伙伴,因此所有这些吸引力也就被压抑,女性通常不会轻易承认并释放出自己对同性的兴趣。
对于女性们来说,性体验和角色建立是双方表达恋情的一种体现。两人之间至少有一个人是能够充当积极主动的性角色的,也即通常男性扮演的角色,采取主动表达,才会让女同性恋的关系建立起来。
在中国古代女同性恋也会有男女不同的角色。古代女同性恋的性行为多称为“磨镜”,双方相互以厮磨或抚摩对方身体得到一定的性满足,由于双方有同样的身体结构,似乎在中间放置了一面镜子而在厮磨,故称“磨镜”。在古代的春宫画上有一些记载与描绘,也有一人女扮男装,在腰间系一假阳具和对方进行性交。
(责任编辑:梅也)